三伏

雖然在馬來西亞長大,但夏天卻是我最討厭的季節。也可能正是因為在長年火傘高張的赤道長大,我特別願意承受寒冷的天氣。

韓國不是我第一個體驗過四季的國家。我在中國的廈門經歷過杏雨梨雲的春天,椅席炙手的夏天,金風送爽的秋天,還有透骨奇寒的冬天。

按十幾年前中國的規定,只有長江以北的地方才有集中供暖的系統;廈門是地處南方的島嶼,哪怕是零度的十二月,都只能靠電暖爐和電絨毯抵禦東北吹來的冷風。

公司的職員,我的客戶,還有幾乎所有各大小企業的上班族,都會安排七、八月份去旅遊。不是到海外去,就是到濟州島或臨東的江原道走走,躲開暑氣燻蒸的夏季。主要是因為攝氏 30 多度的鬼天氣,實在讓人提不起任何工作的幹勁。但是遊玩倒無所謂,人之常情。

一談到天氣,我發現韓國人特別怕濕度高的時候。我前兩個禮拜去香港玩了一個週末,大白天出去逛街還真是折騰,才走兩家店就已經滿身大汗。上司崔先生也在同一個時候去了澳門,回來不停投訴當地的濕度太高,差點沒死掉。但作為一個馬來西亞人,我並不覺得特別難受。

像早前說過的一樣,我常形容他們冷的時候大聲喊冷,熱的時候拼命叫熱。其實不管天氣如何都會埋怨,呵呵。來到夏天,我就特別愛凸顯馬來西亞人的能耐。

吃午飯的時候才剛走出大廈,一排同行的同事都會異口同聲地喊熱。我就會很有優越感地搖搖頭,說他們在馬來西亞肯定住不下。想想我們是一年 365 天都面對烈陽的地方,首爾的 30 多度不過家常便飯。

我小的時候家裡並無冷氣空調,其實現在好些朋友家裡也可能只有主臥室,不然就是客廳裝一台。畢竟性能好一點的起碼要花個馬幣幾百塊,還要考慮到電費和打理的工夫等等。我皮膚容易乾燥,就算在檳城的時候一般也只開風扇。除非真的大汗淋漓,否則不會開冷氣空調。

活動策劃部門的玄小姐是個非常文靜的人,平時舉止行動都相當優雅淡定。但連她都會不停問我:今天太熱了,有沒有?我說有,但「心靜自然涼」。

我在 1992 年進入鍾靈國中唸書,據說比我早幾年的學兄們在上課的時候甚至連風扇都沒有。我沒有親身核實過這點,但那句話倒是當時說開去的。回頭想想,馬來西亞長年炎熱,我們知道再怎麼投訴都沒有用,只能頂硬上。

越是愛把「熱」掛在嘴邊,越會感覺「熱」的力量。熱,容易讓人心煩意亂、使性謗氣,更應該心平氣和去消化。

古人們認為一年之中最酷熱的時候就是三伏,把農曆中「夏至」和「立秋」以後為止的一個月以初伏、中伏和末伏分成三個階段,據說特別是這三天,氣溫最高。

馬來西亞人或許會想到吃上一碗涼冰冰的紅豆霜,但匪夷所思如韓國人,則會吃上一碗熱騰騰的人參雞湯。韓國人相信以熱制熱,把「熱」給吃下去,讓其將積鬱的熱氣給逼出體外。

吃完午飯像贏了一場搏鬥,崔先生問我馬來西亞這麼潮濕,我不覺得討厭嗎?我夷然自若地說:山主人丁水主財。馬來西亞山多,人才就多;水多,資源就多。有水就代表有錢,空氣潮濕就表示到處都是財富,我們高興都來不及。

我不否認純粹是光天化日之下忽悠上司,但有時候我也相當佩服自己的機智和邏輯。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