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移居過來之前,我在韓國人的圈子中,很巧合地一直都是弟弟的身份。在廈門,在檳城,甚至當時遠在首爾的朋友都是比我稍微年長的前輩。要到我現在住下來,正式拓闊社交生活以後,才開始出現晚輩,當起別人的領導、組長。
今年夏天,我在一個規模相當大的活動上當志願者,認識了一群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活動進行的時候大家夾著工作證,相互間都很親切地叫著對方的暱稱。到了吃慰勞晚餐的時候,明顯年紀比我小很多的會倒水、放紙巾、準備餐具,開始叫我「哥」。
小瀚是其中一個,也屬羊,比我小一輪,和我聊得最開。我們後來還私底下出來吃飯,看電影。直到某一天,他毫無預警地把 Kakao 帳號給刪除掉,不再更新 Facebook 也從 Instagram 上消失了。別的不多說,但 Kakao 對於一般韓國人來說,就是身份證明,親人朋友間保持聯絡最方便直接的渠道。莫名刪除掉,就同等於隱姓埋名,事態可能嚴重。我發了短信關心一下,希望他沒事。
他說想暫時躲起來。沒事,別擔心。
性格奇怪的人有負能量,我也不喜歡招惹。反正還沒混得非常熟,便按他的意願,不再打擾。
一個月後,來了一個很長的短信。他說父親惹了點是非,急需要一筆錢去解決。因為迫不得已,才「毫無廉恥」地向我開口求助。這是他確切的用詞。
我當下很是猶豫,無法分辨事件的真偽。把短信轉發給四個很熟悉的前輩,想他們應該比較懂。作為有豐富社會閱歷的韓國人,自然看得出短信內容是否合理,是否屬實。結果,清一色叫我找個簡單的理由回絕,就說沒錢,別幫。有的還說這是騙子,不要臉。
來韓國以前,當地產經紀的宋大姐和我親愛的房東大叔,都曾經異口同聲地說過:韓國壞人太多,騙子太多。朴大哥也好幾次叫我別輕易相信人,特別要是跟金錢有關的,可以向他求證再行事,不要輕舉妄動,不小心可能損失慘重。
週末華語班的蔣大哥倒說得比較中肯。他自己也曾經借過 4000 萬韓元給好朋友。整 16 萬馬幣,可不是小數目,因此他是最有資格提供意見的過來人。他讓我自行考慮,如果借了,就要有可能收不回來的心理準備。要是我能夠犧牲掉小瀚需要的這筆金額,去冒一個險,當買一個教訓,就去當個好人。否則,想一個婉轉的理由,去拒絕一個新朋友,也沒有所謂不好意思的。
我的父母欠債,他們曾經被大耳窿開著電單車追蹤過;我自己搬出來以後也曾經存摺只剩五塊二,在家裡翻箱倒櫃搜刮硬幣買炒米粉果腹。
我知道山窮水盡是甚麼意思,只是無法確定這個年輕的朋友到底值不值得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