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

我第一次來韓國遊玩,大概是 2004 年初在廈門參加旅行團的事情了。當時覺得便利店的飲料超級好喝,很多咖啡、果汁的口味,馬來西亞和中國都沒有,於是裝滿了行李箱帶回去。

當時的韓國朋友都說,一定要買香蕉牛奶。

我本來就很喜歡吃香蕉。小時候週末常往丹絨武雅大姨的家裡跑,門外就有香蕉樹。記憶中馬來西亞的好些糕點、甜食都跟香蕉有關,甚至連最正宗的椰漿飯都一定用香蕉葉包裹。

因為在熱帶長大,香蕉對我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水果。而在韓國住下來以後,才開始好奇為甚麼一個完全不產香蕉的國家,會賣了整 50 年的香蕉牛奶,而且全民無人不喝。

香蕉早期是價格昂貴的進口水果,再更早一些,韓戰結束以後的好一段日子內,百姓貧窮困苦,就連普通的牛奶都喝不到。

1963 年上台的朴正熙大統領獨裁專制,強硬追求經濟改革,締造了漢江奇蹟。其中一樣引人樂道的,就是營養政策。要重新發展國家,人民就必須要有強壯的體魄,就必須要喝牛奶!頓時間,一個大家一直都知道的事實,居然成了推動力。

為了迎接美好的日子,把傷痕累累的韓國帶到國際舞台上,一家飲料公司就把舶來品元素注入營銷策略,人民憧憬的不僅是過去渴望的牛奶,而是同時象徵著消費進步的高檔貨:香蕉牛奶。

我在網上看過一篇散文。作者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年輕人,被分配到南方去教書。但因為對南方毫無概念,也一直聽說和北方的生活習慣迥然有異,便有了想放棄的強烈意圖。

他父親拿來一根香蕉,說這是南方最常見的水果,跟他分著吃。肉質軟糯、可口美味,給他樹立了對南方的憧憬,第一個美好的印象。如果連水果都這麼好吃,住下來想必也不錯。

結果去了沒幾個禮拜,覺得很辛苦,想要回家鄉的時候,剛好同事給他遞了一根香蕉。他才突然發現,自己臨走時第一次吃的是完整的香蕉肉,那父親吃的其實是香蕉皮。嘗試咬了一口,苦澀無比,難以下嚥,才深切領悟到父親對他的期望和寄託。

一根香蕉裡面,果肉細膩軟綿,外面是一層據說營養價值超高卻難以咀嚼吞食的厚皮。要吃到甜美的部份,可以把苦澀的皮剝掉。但被丟棄的,據說富含維生素,有醫療效果,只是一般人都不會吃,也甚至根本沒聽過可以吃。

兩個故事中,香蕉都是動力的起始。馬來西亞盛產自己的香蕉,我們卻沒有自己的香蕉牛奶,也沒有在香蕉中打造對前景的嚮往。香蕉對我們來說,只是好吃的東西。創意和夢想,總是別人走在我們前頭。

我們,只會吃。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