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情匪淺

就算還沒來韓國的廣告公司上班以前,我都一直覺得包裝非常重要。特別是 2018 年的今天,產品營銷的競爭比以往激烈,套路變得越來越單一,我覺得包裝更應該為消費者創造更方便的價值,直接吸引眼球,再說。

雖然常把韓國說得天上有,地下無,但實際上韓國的資源非常有限。走進便利店一看,貨架上的產品雖然琳瑯滿目,但來來去去大同小異。說零食,我跟你講,韓國人靠的也並非食物本身的味道。一列排開不是薯片、蝦條,就是蛋糕和餅乾。同一類的擺放在一齊,我通常往包裝精美的下手,太俗氣的,我都無法當機立斷。

最近,超市龍頭之一的易買得 (eMart) 有個產品包裝特別吸引我。

我平常買香蕉都是一束的。少的時候六七根,多的時候十根。聽說香蕉是具有呼吸躍變期的水果,從停止生長到進入衰老,受到氧化作用的過程中,「呼吸」的速度變快,不儘早吃掉,不出兩天就可能一爛不可收拾。

可能是馬來西亞真的太多,我從沒學會珍惜香蕉。不馬上吃完,一旦爛了,就丟掉。買的人如此暴殄,賣的人也無法逆轉香蕉的命運。

但韓國人物以稀為貴,於是有創意頭腦的人,就想到把所有香蕉分配好,每六根從左到右按成熟度並列包裝在一齊,讓消費者先從左邊鮮黃色的開始食用。到第六天,原本在最右邊處於硬綠狀態的也就熟得差不多了。

一天一蕉,六天剛好。這樣一來,就沒有人買了怕太多吃不完。像我這樣的獨居宅男,就不怕浪費食物下地獄了。

可是說包裝,就算我再喜歡韓國,都無法否認,日本才真的神工天巧。去日本遊玩之前很早就知道有些伴手禮不買不行,頭號熱推的居然是匠心獨具、精緻細膩的東京巴奈奈 (Tokyo Banana) 蛋糕。外表看起來簡單直接,就一條香蕉形狀的海綿蛋糕,鬆軟輕盈。我吃了一口,裡頭的奶油卡士達醬溢出,血糖飆升。

這是一種家裡廚房都能做得出來的甜點。但是盒裝外頭的圖像、色調、文案,整體視覺上可以看到香蕉風情萬種的元素,甚至可以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季節性。不愛吃,也想買。

可是日本也不產香蕉!為甚麼要排隊去買的東京人氣特產,竟然是香蕉製品?這兩個國家分明聯手要滅馬來西亞的威風,讓我們如此難看,氣死人。

馬來西亞盛產自己的香蕉,我們理應比很多北方國家的人都更懂得享用香蕉,但我們卻沒有想到一天一根香蕉的賣點;也沒有學會東京巴奈奈的精美和簡潔。營銷和包裝,為甚麼還是別人走在我們前頭?

我們,真的只會吃。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