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上過學,幾乎所有人都會接觸到伊索寓言。我覺得其中最有名、最經典的故事就是《龜兔賽跑》。
兔子和烏龜本來就是朋友,但前者驕傲跋扈,後者謙虛踏實。兔子總是嘲笑烏龜行走緩慢,成不了大事;烏龜敦厚,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總有一天會跑贏兔子。
結果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兔子在競賽途中看著遙遠的烏龜,鬆懈下來睡了一覺,卻讓駑馬十駕的烏龜超越了自己。
但是我很意外發現,在韓國長大的人,卻聽著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龜兔之說》。韓國從朝鮮時代開始,就流傳很多文人之間記述的軼聞趣事,叫稗說。稗,指的就是一種野草,所以顧名思義,稗說就是微小瑣碎的民間傳說。
話說東海龍王的女兒病了,龍宮裡的太醫稱必須要陸地上兔子的肝才能將其治好。烏龜聽到這個消息,立馬過來自薦,說有本事可以把兔子帶到龍宮,取其肝來救公主一命。到了陸地上,烏龜說盡甜言蜜語,好不容易把兔子哄上硬殼,前往龍宮。但,自己卻在途中,把公主生病需要兔肝做藥的事情說溜了嘴。
兔子知道真相以後,波瀾不驚地告訴烏龜,自己是神明的後代,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都可以拿出來清理。今天,剛好把肝洗乾淨了,就晾在海邊。現在沒帶在身上,見了龍王也沒用。不然,先回去取,免得白走一趟浪費時間。反正沒肝都可以活著,不是雙贏嗎?
烏龜深信不疑。兔子被送回陸地後卻跳開,笑著說,要是沒肝早就死了。原本心懷不軌的烏龜才發現,自己居然反被騙了一回,只能黯然游回海裡。
兩個故事的主角同樣是兔子和烏龜,性格上卻有著天壤之別。一個把兔子說得志滿自負,雖然具備先天的優良條件,卻太輕視將勤補拙的對手,結果一敗塗地。而另一個兔子懂得臨危不亂,扭轉乾坤,除了保住自己一命,還讓壞人狼狽地受了教訓。
至於烏龜,一個堅持相信皇天不負有心人,努力不怠地勇往直前,終於吐氣揚眉。另一個想邀功,被眼前的名利迷惑了,險些害死人,最後落魄收場。
我細心分析了一下發現,兩個故事帶給我們好些非常重要的啟示。才華橫溢未必穩操勝券,發憤圖強也可以自命不凡;在朝中辦事的人,搞愚民政策未必能升官發財。而足智多謀的人,就算大難臨頭也能夠化險為夷。
然而我覺得最重要的,在於過程。上班的時候偷閒躲靜,或者妄言魯莽,都一定不堪一擊,自討沒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