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顧名思義就是冬天真正的來臨。位於中緯度溫帶氣候,四季分明的韓國人也像唐人一樣過冬至。
天氣寒冷的十二月,我一般呆在室內的時間比較多,沒有特別留意外面的天色。但冬至就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這種落差,在位於赤道的馬來西亞應該是無法體驗的。
古時候的人認為,天地之間存在著「陰」和「陽」兩種氣。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一天也有二十四個小時。白天屬於陽,黑夜自然就屬於陰。按照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順序,不需要明言都知道冬天就是陰氣最旺盛的時候。
韓國人認為冬至就是陰氣快來到盡頭了。平安撐過嚴冬,寓意著接下來的春天會帶來新的景象,會迎來溫煦的太陽,再度照耀大地,回到日長夜短的時候。傳說這一天,惡鬼和疫神最猖獗。因為陰氣最旺盛,所以人的時運最低,最容易招惹不吉祥的事物。
韓國人相信紅豆可以驅邪避禍,所以很長時間以來,都會在冬至煮一鍋濃稠的紅豆粥,加上用糯米搓成的大丸子,一家大小分著吃,以轟趕妖魔外祟。大丸子吃起來的味道就像我們的湯圓,但是做得比較紮實,沒有我們的口感這麼鬆軟。
朝鮮時代的君王會在冬至這一天派發日曆給文武百官,當時只有天子才有這樣做的權力。畢竟是準備迎接新的一年,今天倒是有很多人把送日曆作為冬至過節的形式之一。
怕冷的韓國人還認為冬至一定要冷。要是今年的冬至風和日暄,就是大自然造反了,表示下一年的收成將會不好,家家戶戶都要未雨先綢繆。
其實我對冬至沒有太多的回憶。
只是這幾天在 WhatsApp 和 Facebook 上收到鋪天蓋地的湯圓圖,回想起奶奶在世的時候,幾乎所有傳統節日都按習俗過,遵而不失。
印象中每一個大日子,甚至祖上的祭祀都是她一個人在廚房燒飯做菜,我們只負責端盤上桌。倒是冬至,會一齊坐下來揉麵團、搓湯圓,參與製作過程。
冬至大過年,吃過湯圓也好,紅豆粥也好,都代表又老一歲了。明年一到,就算還沒過生日,都得說自己 40 了。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變了大人,變得需要肩負很多責任,變得容易焦慮、寂寞,更變得怕老。
人生居然就這樣過了一半。
希望能藉一碗暖呼呼的紅豆粥,在寒冷的冬夜裡起到暖胃的作用之餘,更能驅逐所有不如意的事情,讓不捨得太快老去的我,下半生再迎來一個不惑的新太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