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就有點愛出風頭,享受高調生活。初到韓國的時候,有新朋友甚至剛認識的某些客戶說,我不妨找個機會去上《非頂上會談》節目,可以代表馬來西亞。
真的嗎?我可以嗎?
光一句簡單的提議就已經叫人浮想聯翩。結果,我上網研究分析了一下,發現幾乎所有出現過的嘉賓都有兩個基本共同點。第一,年紀最大都只有 35 歲,除非在韓國有非常驕人的學歷;第二,長得很帥。
我照了照鏡子,決定不要太勉強自己,所以選擇放棄。
今年二月份,馬來西亞在韓僑民協會的委員之一打來問我,要不要上電視節目,大概一個月後現場錄製。這邀請簡直讓人驚喜若狂。
《獎學問答》是自 1973 年開播以來,韓國史上最長壽的電視節目,今年已經踏入第 46 個年頭。最初,是面向高中生的猜謎競賽節目,主要通過輕鬆益智的幾個環節,讓來自不同學校的青少年,針對時事、歷史等各種課題,進行問答遊戲。
後來,製作團隊開始走向世界,向成績卓越的高中生提供了探尋各國文化的機會,繼而引申出近幾年,邀請在韓國定居的外籍人士參與,提高大家對韓國的傳統習俗、社會發展、流行產物的認識。
這次,他們想找韓語能力中上,來自 10 個不同國家,各 5 名,一共 50 名外籍人士。
我常訝於在節目上能對答如流的嘉賓。我在想,如果換作是我,遇到太難的課題可能都沒法完全理解,更別說能不假思索地提出看法和答案。
然後我才知道,原來所有表現如此完美的綜藝節目,都要經過嚴謹的策劃,所有嘉賓都會在事前填一份詳盡的調查問卷。節目中會出現的題目,都已經按次序編排好。製作組會先搜集每個參與者的個人背景資料,瞭解我們比較喜歡的領域,才好出題。
所以間接地,大家都有相對充份的時間準備。比如說,要是絕大多數人都沒去過釜山,那跟釜山有關的旅遊知識問題,就不會出現。
現場只會有少數即興的部份,一般是全體共同作答,不需要個人面對鏡頭。
我雖然當不上韓國通,但對於生活中的知識不算淺薄,該知道的都知道。不過,我少看韓劇,少聽舞曲,不太關注演藝圈的新聞,這類問題就顯得比較遜色。
問卷涉足韓國傳統樂器、生活習慣、方言俚語,自然更有名勝古跡、美食小吃等有關的範圍。沒想到,平常自以為很厲害的我,這個時候需要上網做功課,不敢掉以輕心。
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