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底,我參加過幾次罷黜前總統朴槿惠的彈劾示威。遊行是挺和平的,但現場偶爾會有國內外媒體進行街頭訪問。
每次有記者模樣的人拉著攝影師走過,我心裡就會有一半期待被挑中,另一半卻又擔心自己無法像韓國人一樣論述清楚、條理分明地發表想法,所以寫好兩段文字,以防萬一,免得上鏡出糗。
《獎學問答》的節目現場是個樓梯式的舞台,從左到右 10 列一共 50 個位子,讓每個國家的 5 名代表從上至下入座,面對前方的觀眾席和大屏幕。而主持人就站在這之間的平台上 hold 住大局,隨時進行互動。
準備要到電視台錄製節目的前幾天,不停上網看精選重播。我在想,那些外國人怎麼會如此口齒伶俐,能說會道?突然感覺自己的韓語能力實在不足。我填過了 14 面的問卷,其中絕大部份題目還相當主觀,比如:
• 在韓國,最常聽到甚麼聲音?
• 買過哪些韓國限量版的物品嗎?
• 和韓國人相處,遇過哪些討厭的事?
原來所有特定的題目都已經安排好,由問卷過程中答案最有意思的參加者回答。而我,被抽中解釋,覺得韓國男藝人當中,誰最有魅力。這個不難啊!我把答案整理好,確保用字和語法都沒問題,就趕緊坐在一旁背起來。
我想好了,到時候運用一些演技,在某些地方稍作停頓,蹙一下眉頭,撅一下嘴角,再補上一個「嗯,怎麼說呢?」,應該就很完美了。那全世界都會以為我是臨場反應的,我真是太專業了。
馬來西亞的隊伍中,四男一女,只有我不是穆斯林。在錄製前一個小時,製作團隊跑過來說,節目必須體現和諧視角下中立的價值觀,因此鏡頭上不能出現凸顯任何宗教信仰的飾物,比如:婦女的頭巾。
我們隊伍中唯一的女生一臉愕然。因為,一個月前提交個人相片的時候,上兩個禮拜讓我們填寫問卷的時候,都沒有提過這樣的要求。我同時也是馬來西亞在韓僑民協會的會長,自然必須站出來協調,保護國民的最基本人權。
10 國當中,有宗教氣氛和我們類似的巴基斯坦,但生活習慣上本來就有不同的規定和限制,該隊的女生並不佩戴頭巾。畢竟,我們是以馬來西亞人的身份出場,這個節目理應體現多元文化間的交融和共存,更該展現韓國民主社會海納百川的氣度。
不同的族群可以各憑自己的才華和價值,在這個珍惜人才的國家中安居樂業,這是值得歌頌的好事。如果坊間出現思想狹隘的少數,我覺得這個節目更該肩負起教育和推廣這個普世理念的責任。我強調了這幾點,本來有些僵硬的氛圍,算是緩和下來了。
但讓我氣憤的是,馬來西亞的隊伍當中,分辨不出韓國南部方言差,不認識傳統樂器也就算了,居然有人不知道釜山人氣最高的景點叫海雲台;不知道去摸濟州島的守護神石頭爺爺的鼻子是為了求生兒子;最要命是不知道韓國最多外國遊客去購物的地方是首爾的明洞。
這種小題目答錯,直接拉低全隊的分數。結果,我們很光榮地成了最後一名。
我先說明,下次再有這種機會,我一定要隊友先跟我上課,免得再次吐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