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心

我們公司從江南站 4 號出口的位置搬到了徒步十分鐘,要過兩個紅綠燈的交叉路口。工作環境嶄新舒適,只要兩三天就能習慣。倒是去哪裡吃飯成了每天的最大難題。

韓文把一天分成兩段,太陽升到成為一天最高點中心的正午時份,叫做「點心」。我沒有深究這類冷知識,但對語源稍微有點瞭解的同事說,從前只有兩膳的概念,吃了早餐去工作,工作完了回家吃晚餐。

後來社會逐漸富裕起來,為了接續勞動力而開始在上、下午的中間多吃一頓,逐漸普及成今天的中飯。

別以為住久了,韓語流利自然了,就是百事通。我在檳城住了 30 多年,幾年前才第一次吃粿汁。而且,到現在都還沒有嚐過爪哇麵,一次都沒有。

首爾江南地區基本上都是辦公大樓,很多地下樓層都是一些隱秘的餐廳,只有附近的上班族才會探奇訪勝,找到好吃的東西。

從我們寫字樓走出來,方圓一公里之內的地下都是這類小食店,不會韓文自然連菜單都看不懂,因為根本沒有外國遊客的市場。

一開始,整個部門會一起用膳。如果上司不同行,我就算年紀比較大的,晚輩都會禮貌上問我想吃甚麼。如果說了大家不感興趣的,有一半的時候會勉強陪我。

我特喜歡豆腐煲,說吃不飽。
我很中意泡菜鍋,說太普通。
我最熱愛香烤魚,說有腥味。

後來,開始出現「我早餐的時候吃了這個」的藉口,暗示我放棄提議。我便學會變得隨便,任由他們決定,放下身段扮演陪坐的角色。

我不喜歡豬扒飯,笑著吃。
我很排斥刀削麵,笑著吃。
我最討厭辣年糕,笑著吃。

結果,大家似乎知道我們這種總要互相遷就的關係太不平衡,無法長久,便漸行漸遠了。到了中飯時間,年輕的同事們都會悄悄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介大叔。

在江南的柔波裡,我開始做一條水草。

有時候我會翻一下手機,看看有沒有部落客推薦的地方。可是白領之間會有幾個是部落客?邏輯不通。所以,我試著挺起胸膛,走進幽森森的地下。

你問我是甚麼樣的地方?和 New Lane 邊上 Wisma Central 樓下同樣氛圍,玻璃窗上貼滿菜單的陳舊店鋪。不對,沒有這樣陰暗,大概光大三樓躲藏在後面的一些小店,那種。

我能看懂菜單的絕半內容,但永遠會遇到連本地人都說不上來的古早味。我一直努力偽裝韓國人,深怕點錯沒有吃過的東西會後悔並露餡。你知道,還要回去上班的,真要是吃了不習慣、不舒服,就大事不妙。

所幸的是,廚師總會推薦一兩樣,有個豎起拇指的小圖標,點這些就一般能過關。在當今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必須承擔風險才能取得進步。

可是每天這樣為了找吃的鋌而走險,也不是辦法。我只有一個小時的放飯時間,很趕。

還好,隔壁就是麥當勞。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