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語

現在才開始學韓語的人絕大部份都是通過流行文化接觸,肯定很早就知道「敬語」的意思。

不光是韓國人,我想對世界其它民族而言,越是豐富的文化,越是注重細節,越是謹小慎微。且不說文化的最初發源地,日本人推崇茶道,一絲不苟地準備煮水的道具、器皿,甚至周邊的裝飾、掛物。

而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發展到鼎盛時期為了應付越趨成熟的文明生活,字數和筆劃就是自然呈現了文化思維的載體。

韓國人對話有潛規則,光聽一段簡單的交流就能大概整理出雙方的關係,大致分析出兩人之間是朋友還是同事。

所以韓國人第一次見面也不忌諱詢問對方的年齡,確保自己在對話中保持該有的禮儀。在非正式、非工作場合,同齡的常可以直接建議彼此像朋友一樣解開言行上的束縛,不需要拘謹。

如果有常看韓劇,肯定留意過每個句子的特定收尾,知道對長輩說的話比較長,對晚輩比較短。「敬語」一般就是動詞、形容詞,甚至句子格局上添加成份,表示我對你說的話比較長,用的字眼比較花心思,也比較誠懇。

初學者有時候會發現辭典上無法精確查詢有 add-on 的詞彙,因為敬語其實是一套語言修養,是韓國人在生活實踐中按不同場景隨機運用的規則。搞懂這套系統,才知道每個用在敬語上變了樣的詞彙原型為何,才能在辭典中準確地把它找出來。

聽起來很複雜?其實不然。能夠理解馬來語當中 imbuhan 所扮演的角色,就能約略摸索出類似的結構。

韓劇中為了突出上司和下屬之間的尊卑關係,有時會強調上司對下屬完全不使用敬語的劇情,而現實生活中卻不是必然的。

我的直系上司崔先生比我大七歲,管理兩個部門,一共有 20 名下屬。開會的時候,就算面對的都是比自己年紀輕、資歷淺、級別低的員工,都是使用敬語的。也只有在和我們單獨對話的時候才會提高輩份,降低語級。

我一直以為謙卑的時候使用敬語,對任何人都使用敬語,就駛得萬年船。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不是?

不是。

來了韓國以後我才發現,說話的時候連對話中提及的、不在現場的人,其身份也要核對清楚。譬如說,對話中出現的人物,就算職級比我高,但卻比在現場和我實際對話的人來得低,那我提及他的時候就必須注重聽者的感受,因為聽者才是我們三個人物之中地位最高的身份。

這樣吧,我換個方式說。

崔先生是我的上司,我在他面前放了一個屁,我會說自己純粹放了一個屁。然後,他也放了一個,我這時一定描述說他放了一個香屁。

後來,我遇到了總裁盧先生,他問我崔先生是不是放了一個屁?我只會說,崔先生放了一個屁,而不提及「香」字。因為總裁是公司最高當權者,他的屁應該才是最香的,無人能及。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