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語

常言道,說話是一門藝術。

在韓國,說話還是一種體現人格和修養的學問。那當然,其它語言也同樣會出現說話太直白而顯得粗魯,或者遣詞派字不恰當而冒犯聽者的情況。但在韓國,說話絕對要看場合、分層次。

跟「敬語」對比的就是多數同輩之間使用的「半語」。

就算是關係還不算親近的晚輩,我也不習慣即時提高自己的輩份,直接使用「半語」而省略掉表示社會階級和親疏尊卑的詞彙和結構。聽起來「敬語」就是間接推崇架子的工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誠懇賦予對方尊重的最直接途徑。

韓國人通常在和新朋友交談一大段以後,覺得值得拉近和對方的距離,就會進一步詢問年齡。就算差幾個月,也會開始稱兄道弟、呼姐喚妹。

好幾個月前,羽毛球同好會的活動結束,和一個新來不久的會員步行到地鐵站,沿途拉閒散悶地隨便聊幾句。因為很明顯是我的晚輩,所以他唯唯連聲地應答著。

「兄,我今年 24 歲,對我用敬語的話我覺得很不自在耶。」

呵呵,就是拐個彎說我比他老。

我的球技完全比不上他,但年紀卻比他大了整整 16 年。在許多韓國人眼中,我是不折不扣的前輩。如果要讓彼此的關係繼續深化,就應該適時降低語級。但因為剛認識不久,所以我很自然地使用敬語。

有時候我個人覺得,韓國的年輕人會在大量的敬語前面感到壓力,是因為缺少了一個可以犯錯的空間。如果對方在言語上賦予自己過多甚至不必要的尊重,那談話的門檻就顯得特別高,自己就必須儘量表現得思想成熟,嘴巴中必須充滿知識。

我在辦公室,就算和職級比較低的同事對話,也都是以敬語為主。畢竟是工作的專業場所,在這樣一個夸能鬥智的環境中,資歷上的發展,方向相對一致,彼此在語言上比較能互相一視同仁。

記得大概在十年前,有一次來韓國旅遊,從檳城到首爾留學了好幾年的學弟帶我到東大門去買衣服。店主和自己的合作夥伴在我們面前吵架,繼而戲劇化地鬧翻、絕交。

其中一個跑到樓下去冷靜。過了一陣子,打電話回來。我們聽見店主慢條斯理地說:我們現在已經不是朋友了,跟我說話請不要用半語。

乾淨利落地割蓆。我當時對這樣絕交的方式,感到驚訝。韓國人果然愛就是愛,恨就是恨,要兩極明顯對立,重新審視彼此對話的方式即可。

哪怕是建立了多年的關係,要撤回,竟然一句話就可以搞定。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