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有幾年時間吃素。沒有特別的理由,就是想在一生之中體驗一下只吃植物的過程。沒有特別嚴格要求不沾五葷,只要不含肉類就好。
但我也不是肉食主義者。
要是有多樣化的素菜,我一般不會選擇肉類。換句話說,我是個比較虛偽的素食支持者。對我來講,吃飯主要是為了生存,所以幾乎沒有對某種食物特別嘴饞的時候。也基於相關的理由,不會為了吃素而刻意去追求無肉的生活,更不會因此而自己下廚準備三餐。
而韓國明顯是個肉食社會,出門到處都是燒烤店,傳統飲食當中完全不含肉類的食物也並不多。
我問過很多韓國人,最喜歡吃甚麼肉?九成以上都說豬肉。但住了三年多,個人的觀察卻適得其反。我發現韓國人的觀念當中,最主要有三大肉類。
日常生活中吃最多的未必是最愛,只是可能價格相對便宜,國內生產得多,更容易處理和上桌。豬肉還真是午飯時間最常見到的,但我覺得那頂多只是三大肉類中排行最草根的消費。
就像大部份喜歡韓國的馬來西亞人一樣,提到豬肉就直接先想到烤肉,其它料理並沒擴散熱銷到其它區域。但要是說在特別日子搞個聚餐,或者是午飯時間想吃好一點,身邊的同事和朋友都會建議吃雞肉。
2019 年,只要稍微哈一點韓都知道啤酒和炸雞的完美搭配,雞肉才真正是簪盍良朋間普天同享的佳餚。
韓國人和雞肉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話說原本的朝鮮半島有自己的雞品種,有點類似我們常說「柑榜雞」的概念。但是經歷過幾次殖民光復,日本人和美國人都帶了自己的品種過來改良。今天我們吃到的所謂「國內產」基本上印證了歷史的演進,也仿佛說明了今天的韓國美食在某種程度上許多材料都跟朝鮮時代有了明顯的區別。可是作為平民的我們,其實也不太講究雞的品種,反正吃起來味道也差不多。品種,恐怕只是學術上的分類。
古人們認為一年之中最酷熱的時候就是三伏,把農曆中「夏至」和「立秋」以後為止的一個月以初伏、中伏和末伏分成三個階段,據說特別是這三天,氣溫最高。
韓國人這三天都會吃雞進補,午飯時間會看到蔘雞湯專賣店前面排長龍。我們公司總裁今年就體恤員工,說別特地出外進補了。簡單吃個午飯,等下午再買不同口味的炸雞回來慰勞大家,算是在迴避 35 度大熱天和遵循傳統之間做了個遷就。
我覺得韓國人把豬肉當粗茶淡飯中的基本要求,但是吃雞肉是對生活的基本追求,而牛肉怎麼說都是高級食品,屬於基本奢求。
其實我最喜歡鴨肉。在檳城到處都吃得到的食物,在韓國卻不可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