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雖然偶爾也聽人說「口譯」,但我們平常提到「翻譯」就是泛指將某種語言文字用另一種語言文字來表達。而韓國人的理解稍微細膩,「翻譯」只是用文字體現的方式,和用聲音體現的「通譯」在行為上有區分。

因為階級觀念深植,公司裡的業務在很多層面都很注重職稱。這不僅是我們公司,是整個韓國社會的結構。

因此,就算公司還有另外兩三個英語能力很不錯的員工,但是都處於比較低,也就是整體資歷還屬於比較淺的職級,很多正式的發表都不會派他們出陣。

比如說要在客戶面前做比較詳盡的公司介紹,或者某一個企劃案的講解,就算跟我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就算一開始就知道最終不會由我執行,但做 PowerPoint 英語演示的時候,基本上都會讓我負責。

所以遇到需要用英語做 presentation 的時候,同事用韓文寫好了完整的企劃書,會扔給我翻譯。然後,再消化、熟知,接著由我硬著頭皮出馬。

偶爾還真的是瞎掰、死撐過來的。

任何會議需要現場有通譯員的話,會事先交代會議如何進行,由誰來發問、回答,但又讓誰來口譯。某種程度上,也有一套不成文的禮儀,一般很排斥韓、英兩種語言混在一起談論,所以先後有序。混了三年多,我覺得很多時候是主管級人員的尊嚴問題。

想想,如果需要韓國子公司某部門的最高領導者主持會議,但同行的可能是來自英國總部的中級人員。我身為 agency 偶爾還要謹慎處理對方同一家公司,卻不同區域人員之間的思維和情緒。

我不能跟對方從海外過來出差的人員混得太熟。就算語言上佔了優勢,我必須牢記韓國的工作還是由韓國的職員擔當,母公司來的人主要是參與策劃、監督,但最終的實際執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韓國子公司擔當,自然也就不能讓低級員工的英語能力蓋過高級領導者的威嚴。這,就是我偶爾需要拿捏的心術。

我記得在檳城的時候,有一次去參加文化遺產的講座會。有個韓國政府派來的專員,講解首爾北村韓屋的社區現況。他帶了一位資歷低很多的職員過來,但內容發表由他自己扛。

問題來了,他的英語非常不行,大家都聽得非常吃力。

小職員的英語綽綽有餘,但礙於職級,他無法上台,只能很尷尬地站在一旁微笑。因為我也算是地主之一,就算當時韓語一般,但厚臉皮地向主辦單位自薦當臨時翻譯。

前幾天,有個突發的會議,需要和一個美國工作夥伴接洽,但上司來不及跟我闡明,直接拉了我進會議室。我坐在一旁聽候,要是他英語表達不來的時候,才由我開口。

否則,我知道分寸,不會插嘴。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