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濯

我在今年二月份上過《獎學問答》系列電視節目。那一次特輯集讓在韓國定居的外籍人士參與,提高大家對韓國的傳統習俗、社會發展、流行產物的認識。

有一個環節很有趣,抽樣讓我們說出自己在韓國周遭環境中最喜歡聽到,或最熟悉的聲音。接著,播出了好幾種一般韓國人都會馬上分辨得出場景的聲音,讓我們猜。

其中一段,很明顯是類似木棍使勁捶打在略有彈性,類似沙發一樣物質上的聲音。可能因為同樣是東北亞文化圈長大的緣故,我從小就在鄉間、電視劇中聽過這種聲音。

特別是小時候,每隔兩三個月會去一趟雙溪大年的親戚家。他們家是位於市區大街,屋齡已經超過 50 年的老房子。客廳前面是個天井,銜接廚房,平常就在這個露天的空間洗、晾衣服。

我看過他們把被單拉開,用木棍使勁捶打,在烈日下拍得粉末滿天飛的畫面。因為被單不容易手洗,所以一般每隔幾個禮拜這樣做,把被單裡的灰塵和蟎蟲都打出來。雖然不會真正乾淨,但接下來曬過太陽,聽說就會變得比較鬆軟輕盈。

但我居然對自己家的手洗完全沒有回憶,想不起奶奶是怎樣處理髒衣物,我們是哪一年開始用洗衣機的。我想可能自己一直都很好命,跟家人住在一起的時候,把髒衣物往籃子裡扔,過兩天就會乾淨整潔地回到衣櫃。

自己一個人搬出來以後,還是可以開車送去洗衣店,反正檳城都是按斤計算的,一個禮拜才不過花費十幾令吉。來韓國以後,洗衣才真正變成負擔,我才開始計較洗衣機的類型。

現在首爾家裡的,是往上掀蓋的波輪式,我感覺它洗得太溫柔、太安靜,貌似不夠乾淨。而往前拉蓋的滾筒式洗起來會像打地基一樣搖晃,有時候整個洗衣機連位置都會移動,應該洗得很徹底。

週末華語班的蔣大哥是三星洗衣機開發部的工程師,說從前的韓國人都在河邊洗衣。在洗潔劑尚未普及以前,一般在洗衣板上用力搓洗後,整坨衣物會放到表面平坦的石頭上,用洗衣棒死命拍打。從前的人相信這樣能讓衣物和棒子在碰擊中產生摩擦,讓污垢脫落,就跟滾筒式的原理一樣。

但跟這個說法矛盾的是,韓國的第一台洗衣機由 LG 在 1969 年推出,卻並沒有按這個傳統的原理去發明。畢竟科技總是由西方世界率先主導,東方世界總是被對方的思維改變生活習慣。

還好,科技把兩個世界結合在一起,否則我就無法每個月都洗一次被單了。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