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上)

我的人生有好些事情的順序跟其他人不一樣,高中同學唸先修班、上大學的時候,我草草地上了一年的電腦編程,便因為家裡經濟條件無法負荷而先出來工作了。那個時候的我想法並不宏遠,生活也沒有現在這麼多奢侈品,一切都很單調,每個月賺一兩百塊再繼續吃家裡就很富足了。

我沒有唸過大學,沒有甚麼高等教育背景,20 歲那年正式賣身給社會以後就不再回頭去讀書。說工作經驗,我還算有點沾沾自喜之處。但提到學術,我恐怕就是閉門造車。因為家裡的經濟條件不足,我一直都很羨慕甚至妒忌可以循次而進地完成學習,發展出專業的同學。

工作了 20 年,現在這份工作更恐怕是我打工生涯當中的最後一役。如果我沒一直做到退休,就應該會出來創業,否則不會等多幾年又出去面試,又重新適應新環境,又從頭來過。特別是在韓國,沒有幾個男人敢 40 多歲的時候跳槽。加上我不夠優秀到有人會來挖角,所以幾乎可以肯定,上司也看死我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

我自然必須在目前的位置上拼搏,繼續累積經驗就好,不再需要為學歷不足而妄自菲薄。但我是雙魚座的,心眼小,缺乏安全感,總會嫌自己不夠淒涼而在自己身上加諸無謂的困頓。說白了,我還是有點想完成一個學位。

有個很要好的韓國朋友不斷遊說,要我趁自己還有能力和體力的時候,去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科系來唸一唸。所以我還真的老老實實地去看了好幾所網絡大學,既然要鐵下心去花時間深造,自然必須是自己真正會感興趣的,不然我對自己的毅力沒有信心。

高麗大學今年設立了多文化專攻,主要是因為最近幾年,東南亞成了韓國政府尋求對外經貿合作新機遇的重點方向,越來越多人關注我們區域的發展和潛力。說起來有點研幾探賾,但內容主要是讓韓國學生對東南亞文化深入理解。喔,那照理我會比一般韓國人更容易吸收和發揮,不是嗎?我開始幻想自己不捨晝夜寒窗苦讀,然後交作業,寫論文,最後完成學業的模樣。

所以義無反顧地選定了「國際協力學科」中主要涉及東南亞特質的「多文化專攻」。可是高麗大學必須是考回來的,我只有毫無相關的電腦文憑,還得看能不能銜接為期四年的學士課程。

我從來都不知道甚麼叫「學分」。

每個科目都標明三分、兩分,最終下來必須攢足 66 分之類的,那就是等於大概 20 個不同的科目,有的必修,有的選修,必須要寫 1000 字的《學業計劃書》證明自己有心要報讀,告訴教授這個讀完會為我帶來甚麼樣的變化。

寫這種東西不外是瞎掰,我還挺有把握可以寫得天花亂墜。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