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

一個在新加坡工作定居的朋友到首爾小玩,約我出來吃了一頓飯。兩個同樣在異鄉發展的檳城人坐到一起用餐,談天論地間自然會提到食物。

她離開檳城去了新加坡好些年,期間也曾經被其它公司挖掘,差點就去了澳洲、美國。但始終因為無法放下對吃的執著,寧願放棄更好的待遇,也不願遠離南洋的佳餚美食。

我說自己對吃的沒有太大要求,去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我都能泰然處之地活下去,因為基本上對吃的鮮少挑剔。當然,我不至於覺得「吃」純粹是為生存而果腹,但也很少會刻意在旅途中掘地尋天找美食,也很少會對食物的味道說三道四。

因此,朋友說我絕對不是「吃貨」,對美食沒有過度的嚮往。

作為一個檳城人,我還真的對食物的要求並不算高。某種程度上,我還真心覺得網上讚聲不絕的點評偶爾有些言過其實,還反而更常會想念怡保的食物。

還在老家的時候,我從來不會為了一盤炒粿條而在暹羅路排上 45 分鐘;更不會為了追求正宗的亞參叻沙而大老遠開車到浮羅山背。最近一次回家,我更傾向於在自己成長過的小區中尋覓記憶中最原始的味道,僅此。

對於食物,韓國人稱得上非常堅持。在我看來,有點頑鈍固執。許多韓國人認為自己的遺傳基因中,跟其他民族差別最大的地方就是心直口快、立地生根,凡事都急不可待的性格。因此,不只吃東西快,更喜歡對味蕾神經產生刺激的辛辣食物,這樣才能馬上有在進食的感覺。

我日前看到一篇約略解剖韓國人飲食習慣的文章,跟我親身的感受一致。韓國人很怕到海外旅行公幹的時候吃不慣當地的食物,臨行前會在行李包裡塞一兩個杯麵,有些人更會帶上本土的辣椒醬、泡菜,甚至烤海苔,以防真的遇到不合口味的食物,尚且可以搭配以調節適應。

去年帶了四個韓國朋友去檳城玩幾天,儘可能地帶他們品嚐各種風味不一樣的食物。因為我算掌握了韓國人的口味,整個行程安排下來的所有小吃都毫無拒否。

但是,臨走前的一晚,卻要求我帶他們去檳城最好的韓國料理,說是要體驗一下我曾經吃韓國菜的感覺。我倒覺得是一種優越感在作祟,幾乎所有韓國人都會想在海外至少吃一頓當地的韓國菜,檢驗一下有沒有正宗,有沒有丟臉。

別具一格的本民族飲食文化,有時候可以併發成一股潛在的原動力,去影響世界上其他人,在經濟和社會上都可以成為一種貢獻。但如果過於偏執,就可能導致對本民族食物的過度依賴。

韓國的吃貨網紅們,走遍境內所介紹的美食,在我看來都離不開傳統料理中基本的辛辣,稍微有世界觀一點的就是豬扒和甜點,其實也不外如是。

我挺不服氣馬來西亞的美食不像韓國一樣去征服世界,但卻也很慶幸我無法輕易找到家鄉的味道,因此變得更能包容接納多元的飲食習慣,去哪裡都能吃得飽飽,活得好好。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