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別與嫌惡

有些人基於喜歡打扮成西方人,把頭髮染得金黃;也可能喜歡自己給人混血兒的錯覺,所以配戴特殊的隱形眼鏡,試圖改變自己瞳孔的顏色。

當然,這些都是個人的選擇。

而我,一直都喜歡自己原來的樣子。因為跟韓國人同樣是蒙古人種,我常慶幸能夠跟大家混在人群中,分辨不出國籍。

沒有在韓國生活過的人,偶爾開玩笑指說我長得不像韓國人。雖然像不像不重要,但其實走在稠人廣眾裡就會發現,長相不「典型」的人比比皆是。恐怕只有活在韓劇世界裡的人,才以為馬路上每一個都像玄彬和孫藝珍一樣散發明星氣息。

突然有感而發,是因為最近網上鋪天蓋地很多武漢新冠肺炎的報導。除了每天都在更新的疫情,很多內容還同時提及了全球各地針對亞洲人的種族歧視問題。遭遇最多不友善對待的自然就是中國人,但長相幾乎一樣的韓國人、越南人等亞洲人,其實也逃不出相同的「命運」。

我不久前讀到韓國中央日報一名專門寫國際輿論的記者的文章,列舉了一些在歐美國家定居的亞洲人所分享,因為疫情不斷擴大而面對的各種劈頭蓋臉的「差別」和「嫌惡」,這兩個詞在韓文中是「歧視」和「排斥」的意思。

很多西方人覺得只要是長相和自己有差別的亞洲人,就大有可能是感染了病毒的帶菌者。我覺得不少西方人很早就有一種根深柢固對外來者的排斥,但當然並非所有的西方人也都同樣心胸狹隘。

而讓我啼笑皆非的是,因為確診人數增加,許多人這個時候也同樣開始非議,目前韓國社會普遍對待中國人的態度和反應,說韓國人現在對講中國語言的人避之則吉。

有個香港的記者表示在公車上講粵語,引來了注目。甚至有人發現自己用手機看中文信息而趕緊彈開,場面顯得尷尬。這種負面的信息必定會繼續存在,但我個人覺得不需要刻意放大來看。

我是一個常在首爾地鐵看中文書,跟朋友用粵語交談的人。我住在漢江以北,建國大學的附近,這裡有一整條街都是中國餐飲和留學生。現在這種非常時期,有韓國人過度敏感而自行遠離,我覺得是人之常情。

明洞附近的忠武路有餐廳在門口貼告示,說不歡迎中國客人。這件事情出現在很多報道裡,包括韓國本地的媒體。可是被不同人無限放大的,其實來來去去就只是幾家小店的行為。

韓國還有很多好人,滿街都是,絕大部份都是。中央日報的記者在其文章結尾就說到,病毒才是真正對我們造成影響的災害。在抗疫的路上,不應該有歧視和排斥任何國家或民族的餘地。既然這個問題已經落在我們的腳上,無法逃脫,共同戰勝這場感染病才能消滅有關的「差別」和「嫌惡」。

在韓國,長得一副東方人的模樣,開口講其它語言,本來就會引來其他人的注意。我要是用馬來語或法語講電話,都肯定會有人抬頭看一眼。

要是真的被歧視排斥了,自己克服一下。去別的店消費也好,坐遠一點也好,反正那些蠻不講理,橫加指責的人,我們都不需要去認識。他們,只能自我封閉,根本就不可能對我們怎麼樣。

學會不要放大別人的看法,學會不要凡事都覺得自己是被害者,這種時候,就是保護自己的方式之一。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