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不敢吃內臟。
平常很少見到動物胸腹以內的部位。偶爾看到了,畫面總是血淋淋的,令人噁心反胃。再加上我一貫故作感性,認為大自然造物者把美好的都放到表面上,而內臟是讓人捂嘴欲吐的副產物。
因此,一直都不碰腔腸類的食物。
但人要長大,要嘗試新鮮的事物,生活才會精彩。所以後來,我也放膽敞開胸懷,心想吃一次無妨,心血來潮在紐冷 (New Lane) 的新映南叫了一碗豬腸粥,那是城中最好的。
端上來的粥裡,白灼和油炸的腸子都有。
我夾起一段被滾水煮到爆開的白灼腸,表皮上又有點像手指浸泡在水裡太久而皺巴巴,內側像留了一層蠟的模樣。我的腦海隨即閃過人體構造的解析圖,聯想到糞便經過的通道,開始後悔。放進嘴裡,像口香糖一樣的韌勁。我咬了幾下,內側的脂肪散出一股平常很少吃到的腥臊味。淡淡的,略苦,我決定還是直接吞進肚子。
但是油炸的卻香脆爽口,有點鹹酥酥。我覺得這味道反而解膩開胃,便配著粥三兩下功夫吃剩一搓狼狽的白灼。
韓國人普遍都喜歡吃腸子。我到靠近東南部的大邱市出差,客戶拉我去吃當地有名的烤牛腸。我對豬腸的偏見還沒有完全消滅,但既然客戶盛情難卻,只好應酬奉陪一次。要是放進口中覺得不喜歡,我就咀嚼兩下直接吞下去。
怎麼知道牛腸比豬腸看著順眼,大邱的做法還是從中對半剪開,攤平了去燒,不再是管子的形狀,像肉乾一樣,在熾燄中燒出濃烈的炭香。我期待了半晌,聞著超乎想像的焦味,咬下去。不得了,原來韓國的腸可以做得這麼好吃。
我跟房東隨口說起吃大邱烤牛腸的事情,他說這很容易做,讓我去嚐他的手藝。但卻弄了豬腸,說味道反正一樣,都是糞便經過的地方。可我是文青,當發現只有牛才能給我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後,我已經無法回頭看豬一眼了。
不過,同事覺得如果要當稱職的韓國人,必須最起碼給豬米腸一個機會,因為韓國人都非常喜歡。韓國人在豬腸裡塞滿豬血、糯米、蘿蔔、肉丁、冬粉等,蒸煮到膨脹發紫,內側原來的脂肪都被填充物吸收分化了,蘸上一點鹽,吃起來才算有些味道。
原來是韓戰結束後開始發展農產物,畜類的肉價格高,可以賣給有錢人,剩下的內臟一般屬於副產物,留給窮人家,才把原本不多的糧食湊合在一起充飢。
據說朝鮮時代因為佛教僧侶的腐敗而讓儒教因此勃興,後來甚至出現崇儒抑佛的政策,在民間奠定了儒教的思想,不少百姓開始在日常中抗衡佛教提倡的素食,不僅是肉,甚至發展出連動物內臟都食用的習慣。我不知道這個說法距離真相多遠,但某些專門研究韓國食物的部落格如是說道。
但我還是對豬米腸沒有多大的渴望,不會自己跑去吃。而同事在午飯時間點來一盤共享的話,我也不會告訴他們我喜不喜歡,只會點頭說好,扒多兩口米飯吃下去。其實,習慣了以後也並不覺得難吃。
而且通常是誰點誰買單,不用我另外加錢就該偷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