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

或許對於外表長相,我不是一個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但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我似乎從來都秉持著肯定的態度。

但有些東西是無法在一時三刻間改變的。

因為缺乏認識,而媒體也只不過近兩年才開始增加不同導向的介紹,所以韓國人基本上對東南亞各國的所知並不多。主要的是,很大一部份韓國人對東南亞人有著相當刻板和保守的概念。

我有一段時間比較積極參加好些語言交換活動,主要就是定居在韓國的外國人為了開拓自己的社交圈子,而發起的一些定期聚會。韓國缺乏良好的外語環境,所以不少大學生和上班族相當熱衷於出席每個禮拜一兩次,可以和本地的外國人進行交流的場合,主要為了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

想結交本地人的外國人,卻不一定都是講英語的。但是對於韓國人來說,西洋人就是練習英語的對象,所以偶爾有德國人、波蘭人混在裡面。對他們而言,很明確是在運用自己長相的優勢。

而我出席,目的在於經營人脈關係。但參加過幾次,發現介紹說自己是馬來西亞人以後,幾乎不會有人把我當成可以進行英語談話的對象。我的口音古怪,不夠「標準」,而且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馬來西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再加上我一副東亞人的長相。

後來在另一個場合,一個年紀比較大的前輩把我介紹給朋友認識之前,先交代我不妨順水推舟地說自己是新加坡人,畢竟我說話的抑揚頓挫跟他們一樣。韓國人都喜歡新加坡,知道那是一個比較先進、乾淨、富裕的地方。

但我真的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只是當時很駭然我的出身,竟然可以很輕易地抹煞掉我整個生涯裡面後來自己努力建立起來的成就。

有個在英國生活過的越南朋友,在一家主要做海外業務的大公司擔任要職。他完全不會韓文,但身邊的同事都是英語非常流利的韓國人,語言根本不成隔閡,在公司裡卻幾乎認識不到可以交心的朋友。因為越南是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在一部份韓國人的既定印象中,就是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我是一個沒有太多「祖國」或「故國」想法的人,我比較渴望一個不計較宗族背景、語言文化,一個不分國籍和家庭出身的大同世界,大家只在乎彼此的生活能力和平等的生活條件。

我希望不管去到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活得像原生當地人一樣,做到全世界都沒有差異,全體社會成員都不用刻意去迎合別人的文化特徵而做出不必要的安排。因為一旦有了比較,覺得對方和自己有明顯的區別,就會難免出現拿捏不好的遷就。

但每個人的追求和價值觀各有千秋,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烏托邦很難存在。在我們有生之年,這個世界依然會充斥著很多層次的偏見和歧視。

所以當澳洲廚師因為電台主持人一句「你好嗎」而讓她一個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感覺莫名難受的時候,我似乎可以理解她希望自己不因為出身而被人排除在外的心態。

就像剛認識的韓國朋友擔心我吃不慣辛辣的食物,而特地調整了食物的材料,不讓我吃到真正地道的泡菜鍋,我就覺得是很奇怪的。

因為這可以是一種體貼,也同時可以一概否定我為了融入當地社會而做的努力。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