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第一次長鬍鬚的經歷。
大概是十五歲吧。唸初中的那個時候,某天週末後上學,驚覺身邊的同學半臉鬍子,大家開始興致勃勃地談論起來。
因為父親從來不會和我有關於人體方面的對話,許多生理上的變化都是通過同學和男老師獲得認知。我看著身邊同學接二連三開始長出鬍子,更是每天起床照鏡子,期待自己也趕快加入成熟的行列。
第一次冒出鬍子的時候,不停地撥弄,當時和現在的觸感很不一樣。我記得那個時候是很幼嫩的,胡亂生長,而且不可以刮。
一個發育稍微迅速的同學在班上不停叮囑大家,不可以把鬍子剃掉,只能用剪刀稍微剪短整理。這個時候的鬍子也其實並不濃密,也還處於相當柔軟的狀態,刮剃的過程中很容易會傷害到毛囊。那將來接著長出來的鬍子就會又粗又硬。
而且,據說越是刮剃,越會生長。想想我們還有幾年的時間要清晨六點起床出門上學,偶爾想快點成為大人,但卻任誰都不太願意過早要習慣大人的不便。
很久以後,我不知道何時養起用拇食兩個指甲夾拔下巴底部鬍渣的壞習慣。好像只有邋遢的大叔才會有這樣的舉動,但我二十幾歲開始就已經很喜歡用修眉用的小鉗子去連根抽拔起那些鬍茬。
朋友曾經面斥不雅,但沒有毅力去改,只好躲在家裡拔,特別享受那種鬍幹帶著毛乳頭突破毛孔表面,剎那間的小刺激,很痛快的感覺。
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外國人在首爾找理髮師刮鬍子的影片,相當療癒。才知道,原來首爾的西北部某個小區,有家從 1927 年便運營迄今的小型「理容院」。有個老師傅繼承外祖父的衣缽,繼續在這個只有大概 14 平方公尺的小空間裡謀生。我看著外國人事後溜乾二淨的臉龐,很是心動。想想吃這麼大,從來沒有讓人給我刮過鬍子,便蓄了兩天的鬚,跑去體驗一下。
其實檳城的很多傳統小店也會用同樣的刮鬍刀剃乾淨兩鬢的髮渣,但是我卻來到海外,才第一次讓理髮師在臉頰和嘴唇四周塗抹冰涼的乳白色軟膠。李師傅手法熟練地操作,我竟然因為刀子和肌膚間產生的細微摩擦而睡著了。
李師傅說,讓人刮鬍子的時候睡得著,不覺得疼痛,就表示身體還行。他在同一個地方堅持從事這行業半個世紀,見過無數的人。
基本上每個人都有點小疾病。肝臟不好的人,皮膚也不會好,在臉上動刀刮鬍子,就會覺得不舒服和暴躁。如果肺或胃有問題的話,光看客人在過程中的反應就會知道。
看了看我,說我甲狀腺有寒氣。
他不是醫師,只能憑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告訴我。而且他必須擇人而言,要不是我看起來健談無所謂,他一般不會隨便開口。因為韓國人不愛聽老實話,劈頭蓋臉說對方身體哪裡有毛病,聽了會生氣。
韓文中,刮鬍子就叫「面刀」,在臉上動刀的意思。因此,刀必須用很好的,也少不了技術。韓國的理髮廳並不提供這門業務,現在只有小地方的幾個老師傅在做這個。
所以他物以稀為貴,才一次就在我荷包上動掉 15,000 韓元的刀,那可是馬幣 50 令吉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