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香

因為粵語流利,我向來特別容易跟思維相對接近馬來西亞人的香港人混得熟。談幾句就能打成一片,繼而膠漆相投。因此是居留首爾的香港人 WhatsApp 群組裡的成員之一。

大家偶爾分享在韓香港美食店的情報,主要就是我從小很喜歡的港式點心。感覺近年來,韓國人的肚量比從前更兼容並包,除了交融依舊的中日料理,對國土以南地區食物的態度越來越開放。

三成站〈添好運〉幾乎每天都排長龍;江南站〈南記粉麵〉的招牌春卷和魚蛋還沒到晚上八點就打烊。席捲全球的臺灣珍珠奶茶和〈鼎泰豐〉也一直屹立不倒。

說到吃,我有時候很羨慕這些享譽海外的企業級品牌。但作為一個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人,我們都知道這些只是偶爾吃膩了韓國食物以後,多一個比較貼近自己口味的選擇。但對我而言,始終只是隔靴搔癢的感覺,無法切中味蕾要點。

如果生長於東南亞就知道,我們和每個鄰國的飲食相若。要是在韓國偶爾思鄉,想吃點從小習慣的味道,我可以找到泰國菜、越南菜、印尼菜。

特別是越南菜,幾乎每個小區都有一家牛肉粉。雖然說好不好吃因人而異,但因爲江南江北都可以輕易找到,我想越南人一定很幸福。上個月找到梨泰院的一家,連河內和胡志明市來的朋友都讚不絕口,好吃到差點連舌頭都會吞下去。

然後,韓國人喜歡辛辣的食物。因此酸辣的泰國食物就連購物廣場的美食閣都能找到。我吃過一兩家泰國菜,雖然沒有記憶中的激動,但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存在,就有進步的空間,說不定會越做越好。

前幾天,去了一家賣東南亞食材的雜貨店,買了印尼的 Indomie 回來,一口氣就煮兩包來抵一餐。味道,跟在檳城家裡吃的一模一樣,特別療癒。

我喜歡喝咖啡,懷念 Kopi C 的時候,可以去新加坡人開的咖啡館。弘益大學商圈就有一家做得特別好,有老闆親手做的班蘭蛋糕和加椰烤麵包。梨花大學附近有一家小店,是韓國老闆親自去新加坡學了海南雞球飯回來開的,平常座無虛席。

去年在首爾市政府親身參與過國際美食街的活動,代表大使館開設了一個小小的攤位,只賣幾樣小吃。韓國人一逛到我們這裡發現,原來 Nasi Goreng 竟然不一定是印尼食物耶!居然還有新加坡的 Karipap 喔。連解暑的冰條味道都跟泰國吃過的一樣。

我當時聽了顧客的反應,尷尬的笑臉背後撕心裂肺,如喪考妣。韓國人幾乎說不出馬來西亞的美食特色,因為不親身踏足沒機會見識到。別說在首爾找不到,很多時候就連聽也沒聽過。

我們,總要藉鄰國人打響的品牌解鄉愁。好吧,你說我們沒有泰國、越南和印尼大,所以不吃香。但在香港、臺灣、新加坡的前面,我們同樣措顏無地。

就跟我們的觀光業一樣,不推廣、不進取、不宣傳、不發掘,讓鄰國把錢和名氣都賺走以後,再來打腫臉皮強調「馬來西亞才是正宗的」。

首爾東南部的小鎮有一家新加坡的肉骨茶,白湯!韓國人從此只會覺得我們的肉骨茶是盜版的。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