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焦心勞思又枕戈待旦的 2020 年,就這樣來到了最後一個月。過去的 300 天,大家如何熬過來,我沒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好像一覺醒來,又是一個禮拜;一眨眼,又是一個週末。終而復始地,就這樣過了春夏秋,來到林寒澗肅的冬天。
早在第一個季度,就已經開始流傳,氣溫一旦降低,病毒會更加肆虐猖獗的說法。過去的兩個禮拜,幾乎每天都有 300 以上的確診病例,其中起碼 95% 來自境內。
但韓國的生活習慣依然沒有多大的變化,整個首爾的運作幾乎安適如常。所以作為定居在此的馬來西亞人,除了在臉書上通過朋友的照片和貼文窺見一斑,我有時候很難想像家鄉人的作息,都處於甚麼樣的狀態。
因為每天都一如既往地出退勤,江南大路上均是車馬盈門和人聲鼎沸的現象,確實很難深刻體會到,韓國人也經歷著同一個疫情。
韓國人原來就習慣嚴陣以待。不管是一直以來的北方政權,還是過去的各種疾病,甚至作為一個立足於國際舞台上的小國,在經濟、文化、娛樂等不同領域中鬥志昂揚的姿態,似乎總能很快適應新常態,心理上也很早做好與病毒共存的準備。
走在外面,除非進食或抽煙,否則幾乎不太可能會遇見不戴口罩出行的人。大家都很習慣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很習慣緊急災難署不定時發到手機的確診訊息。
我現在一天大概平均會收到五六個告訴大家哪裡和哪裡又出現病例的訊息。從早晨到晚上,幾乎每隔兩個小時就會有一個。我白天在江南區上班,就只有當地附近一帶的訊息;晚上回到廣津區,系統就會按登錄網絡的 IP 位置而發出住所附近的確診通知。
進入任何一家餐廳用膳,都必須事先掃 QR 碼或在入口處寫下個人手機號碼。刷卡消費的話,就能更容易協助到系統進行追蹤。如果和某個患者的路線出現交集,就會額外收到私人短信,好讓當事人前往附近的保健所接受檢診。
我們部門的小鉉,上個禮拜就和某個確診者去過同一家店。收到短信後立馬回稟上司,人事部讓他打包好東西,跑一趟保健所。全公司上下泰然自若,目送他離開後,轉頭過來看著我。
沒別的,純粹因為我就坐在他位置的後面。
加上我們用同一個男廁所,他要是中招了,我的倒霉概率會比其他人稍微高。所以,大家都帶著惻隱憐恤的眼神望著我。然後,方寸不亂地取消了外部的會議,同樣在嬉鬧中準點下班。畢竟還沒確診,也實在沒有杞人憂天的必要。
第二天的結果,陰性。
從當初完全的局外人,到韓國鋪天蓋地的病例,到首爾爆發感染群,到我們大廈出現疑似病例,再到我們辦公室的一場虛驚。這病毒貌似離我們越來越近,卻也同時感到大家不徐不疾的反應,已經當它是一種流行性感冒了。
我覺得不是一件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