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在職場上特別注重職級,這點說了好幾遍。知道職級以後,就必須記住對方的姓氏。像華人一樣,姓氏是代表著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而且,今天韓國人的姓氏基本上就是漢字從中國傳入以後才出現的概念。
記得很多年前在檳城某一個飯局的某一個話題上,提起自己在本地的一兩個韓國朋友。同桌的人興致勃勃地問:他們該不會都姓金吧?
但我認識的第一個韓國人卻是楊大哥,後來因為某個機緣交的另一個朋友姓朱。去的第一家韓國料理呢,老闆娘姓鄭。我到好些年以後才真正認識到韓國的超級大姓。
楊大哥曾經開玩笑說,到首爾的任何一棟大樓天台,把一塊石頭扔到大街上,被砸中的人恐怕不是姓金就是姓李的。真的,因為滿街都是,概率太高。我看過一份統計,南韓有超過 45% 的人口來自四大姓:金、李、朴、崔。單單姓金的人就佔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有空去算一算韓劇明星就能略知一二。
所以,很多人自然覺得韓國人都姓金。

住在這裡體驗過社交生活才發現,倒是我在檳城的親朋戚友不是姓陳就是姓張,我們其實也差不多啊。說不定韓國人就在那邊拿我們來開玩笑。
我的公司說小不小,說大也不大,但四大姓的分佈居然和全國的比例雷同一律,神奇。我趁寫這個課題時總結了一下,職員不過 46 人卻出現了 24 個不同的姓氏。四大姓以外算普遍的有姜、安、申,韓,各有超過一位員工。45% 來自四大姓,剩下的還有些冷門得我有點驚喜。
最近和我在 Social Network 業務上頻頻碰頭的魚課長,全國 5000 多萬人口中只有少於 2 萬個人姓魚。Event 部門最奇特就是姓廉的,不過全國有大概 6 萬多。週末的華語班負責人姓蔣,全國少過 2 萬。他學的第一句自我介紹就是:我姓蔣,蔣介石的蔣。
在中國人面前這樣說會有問題嗎?應該沒有吧,是真人,而且「蔣」除了他以外,還真的沒有甚麼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韓國人在朝鮮王朝才算開始有姓氏這件事,而且當時都是皇室和貴族才配得上。我說不上這段歷史,但高中的時候交過一個筆友,是釜山土生土長的華僑,雖然唸臺灣的華僑學校,但她從小就住韓國,韓語流利地道。不過一說自己姓王,就大概暴露自己不是韓國人的身份了。因為姓王的排行第 83 位,全國只有 2 萬多。
高麗時代 (918 – 1392) 的皇室姓王,政權被姓李的朝鮮王朝 (1392 – 1897) 奪走。後來朝鮮王朝因為占卜師說姓王的會捲土重來,全國大開殺戒,要王氏滅族。結果呢,姓王的加屋頂、築圍牆地改姓全、姓田、姓車。留個「王」字在裡面,方便他日好相見。
對了,我的房東大叔姓慶,冷僻之中的冷僻。全國不過 1 萬,可能我一輩子就只能遇到一次了。萬中無一,難怪他平時說話這麼威風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