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受過教育,有接觸過海外資訊的韓國人都知道馬來西亞在哪裡。喏,就在那個很發達、很乾淨的新加坡附近。那一帶,好像還有泰國和印尼,菲律賓應該也離不遠。
反正就是「東南亞」區域裡的一個國家。
而馬來西亞人長甚麼樣子?說甚麼語言?吃甚麼食物?住了三年半的我,可以確切地說,韓國人並不瞭解,只知道吉隆坡和亞庇兩個觀光點。由於韓語的音域限制,甚至有不到一半的人可能連 Kuala Lumpur 都無法拼讀清楚。
因為是廣告公司,是次長,更是有點愛出風頭的馬來西亞人,我自從開始在這裡工作以後,上司和我本身都希望自己可以比其它韓國公司更得心應手地吃到馬來西亞這塊肉。
肥不肥,就不好說了。
上司總會問我馬來西亞有哪些企業有興趣開拓韓國市場。不然,就是讓韓國人先多多瞭解這個不神秘但卻概念模糊的赤道國度。
因為土生土長,我這個習慣自己祖國民情和作風的人已經先入為主地認定:馬來西亞的公司多半沒錢。大企業的話,能出去打入國際市場的,早就出去了。從我高中的 90 年代末期開始,就明顯感覺到國家的經濟猶如一洼死水。隔了 20 年,還是老樣子,沒多出幾個創新和有前瞻性的成就。
還沒出去的,不是本土企業就是初創 (Start-Up) 企業。可能我身邊遇過太多因循苟安的人,總覺得我們的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這條道路上,不敢長驅直入。當然,現在主要會這樣想,也是因為韓國本身性格特別,要進來闖蕩的人也不會願意被語言和文化束縛。
所以我還是比較熱衷讓韓國人先多瞭解我們的國家。但我這裡是廣告公司,不是政府也不是公益機構,要找的自然是願意付錢搞宣傳的客戶。
於是,我們就在 13 州當中各找一個韓國人應該會喜歡的代表點,自告奮勇地起了一份計劃書。馬來西亞得天獨厚,有海灘、山谷、鄉野、市鎮,吃的海納百川、俱收並蓄。韓國人愛做的,我們都能提供。
而每天盡入眼簾讓韓國人接觸到的,卻是越南的風光、泰國的風味、印尼的風情,看了就想去玩。新加坡高端消費的商務地位鞏固,從來不需要花心思,卻有個積極上進的經濟發展局在首爾繼續實幹。
而馬來西亞觀光局在 2018 年看過我們的計劃書後,音訊全無。今天瀏覽一下官方的網頁,有 70% 的內容是韓國人會稍微皺眉頭的英文,連個像樣的韓文版都沒有。2017 年,從韓國入境馬來西亞的遊客有 48 萬人次。旅遊局在 2018 年的目標是提升 5 萬人次。
每天中午 12 點從首爾出發的 MH39 航班可以承載 287 乘客,而我們當然不止一班,不止一個到達點。一年 53 萬,每 100 個韓國人當中,有一個去馬來西亞觀光就可以。然而,入境越南的韓國遊客,單是 2019 年第一個季度,就已經是 100 萬人次。
我們或許沒有多少錢把企業推進其它國家,但是在售賣自己這方面,也貌似沒有多少宏大的願望。
2020 年,要旅遊局有 100 分的成績有點難度。但沒關係,接近就好,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