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

如果給我選擇住在海邊或山裡,我會選擇山裡。深山同樣神秘莫測,但我更恐懼深海的危險。要進入深山,可以選擇開車,鐵包皮地出行,感覺相對安全。

我很怕熱天,雖然在丹絨武雅,但從小都沒有到海邊嬉水的習慣。反而因為長期在市區生活,一有空檔就會往山裡跑,享受熱帶雨林下鬱蔥蒼翠的寧謐。

但登山卻不是我喜歡的事情。

第一次到韓國來旅遊,是從廈門跟團出發的 2004 年 1 月份,剛好 16 年前。當時想不用自己太費心思地走馬看花,參加了一個除我以外都是泉州和廈門當地人的團。

導遊是在北京唸過書的韓國大姐。她提到韓國境內 70% 都是山的時候,巧妙地自嘲了一番:其實中國那個才叫山,我們韓國的在你們眼中不過是丘,走兩步就到頂了。

我不反對,但也覺得可能是因為面對整個旅遊巴士的中國觀光客,她才刻意加以強調的客套話。

在那之後,我登過中國安徽省海拔 1,860 公尺的黃山。當時,我對山沒有多少概念,以為就跟爬樓梯一樣,結束的時候不過一場疲倦勞累,便毫無特訓就趾高氣揚地上去了。結果,削壁陡立的山勢成了後來的垂堂之戒。

若干年後,去過我國的神山。

那個海拔 4,000 公尺,我和同行的朋友先花了半年的時間鍛鍊,做足了準備才敢出發。那比黃山更加嚴峻崔嵬,其中有段路還得拉著粗大的繩索攀爬,我當時因為高原反應,身體出現嚴重的不適,險些死在山上。終究沒去到頂峰,在最後的休憩站暈了過去,還吐了一地。

韓國人偶爾稱自己的國家為「山的國度」,因為韓半島自古都是山脈。韓國人不知不覺就在山的懷抱裡成長,對山有一種民族性的眷戀。

在首爾,每個週末早晨都會看見成群結隊的長輩,一身色彩鮮豔的登山裝備,到首爾鄰郊一帶登山,好像每個週末都要克服一座。克服完了,還會繼續反覆拜訪。畢竟山,踩出來的絕不會是一條直路,每座山都有無數隱藏在內孤懸靜僻的角落。

馬來西亞的名勝中,幾乎只有吉隆坡和亞庇最為韓國人所知。既然普遍都喜歡登山,我自然就聯想到了韓國人去京那峇魯的主要原因。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我身邊去過亞庇的所有同事、朋友,完全沒聽過東南亞的第一高峰。

有個老人家跟我說,山對韓國人來說就像自己的身體一樣。今天,首爾的江南區都是高低不平的大馬路,而從前盡是耕稼務農的田丘小鎮。整個韓國交通如此便利發達,也是因為開鑿山區,鑽穴通車。因此許多發展毫無疑問犧牲了很多山,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採伐和開拓就像在切割自己的血肉,才換來了繁華和榮耀。

世界上許多偉大文明都發源於大江大河邊,而韓國人則認為如果沒有山,就不可能出現自己的民族。登山,成了腰桿挺直的韓國人,追溯民族性的精神依託,原來並非是為了克服極限的挑戰。

但,我依然對在韓國的馬來西亞觀光局辦事處,居然沒有大肆宣傳沙巴最主要魅力所在這點,非常耿耿於懷。

上一篇下一篇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