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食

我家小區好幾個路口都出現了提醒群眾合作抗疫的公益橫幅,要居民從外地回來後「在家兩禮拜,出外兩公尺」,儘量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

政府沒有鎖國封城,基本上一般獨居的韓國人在日常生活裡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大家都很有共識地照顧好自己的衛生,負起最基本的個人責任。

公司如常運作,但不少同事會自己帶飯,減少外出和陌生人群聚。上司和我同級的幾個依然會到鄰近的小店用膳,發現一些原來要排隊等號的,現在高峰時段也虛席以待。

二月份開始,韓國社會就議論紛紛。因為韓國是一個典型的群居社會,十之八九都討厭落單而崇尚聚會。除了家人以外,和朋友、同事坐在一起吃飯,原本寓意注重團結的美好觀念,但這段時間卻有不少人擔心「共食」文化會成為防疫的一大漏洞。

但共食從來就不是韓國固有的文化。我們也從小就習慣和家裡人舀同一碗湯喝,夾同一盤菜吃。

兩千年前,中國東漢時期的學者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裡面有分析過「」這個字。上半部明顯是兩個人圍著一鍋食物,盤坐在餐桌兩側進食,是一幅對共同聚餐的摹畫。

古時候的生活條件不一樣,單獨生活特別困苦,所以人類發展出群居模式,大家共同覓食、煮食、進食。「鄉」字原本就是描繪一起吃飯的人,所以今天舉起筷子往同一鍋泡菜煲取食,只是沿襲了上千年的飲食文化。

維護傳統之餘與時並進的韓國人也開始意識到共食所帶來的衛生隱憂。過去兩個月,我們就算出去吃飯,餐桌上也會出現公筷,儘量避免點部隊鍋之類的食物。原本不歡迎一人份的燒烤、兩人以下無法消費的炖鍋,比比皆是。但突然間,因為要提防病毒無孔不入,這些餐廳的處境顯得特別尷尬。

打開臉書,鋪天蓋地的外賣廣告。

連餐桌上的上百種配菜都有簡便的訂購程序。專人煮好,連凌晨都可以送貨到府上。大家務求只妥協飲食方式,不改變種類。

韓國的大企業 CJ 最近抽查了 1000 個人,發現近 80% 的人選擇回家吃飯,比起往年有了近 24% 的增長。還多了 10% 的外賣量,多了 5% 的打包率。

我偽裝韓國人,混在裡頭生活,知道韓國人無法 100% 做到零距離、零接觸。有相當數的人依然會蜻蜓點水式地出外購物,大街上不可能沒有人,餐飲業依然還是有不少人同檯進餐,但數量很明顯比去年少。要做到真正的社交距離,只能在「自己人」和「陌生人」之間拿捏權衡。

前幾天有個同事離職。按企業傳統,退勤後來個溫馨的歡送會是原本的做法,但上司考慮到準時回家避開跟太多「陌生人」在密閉空間內接觸,決定就在公司附近面積比較寬敞的地方吃一頓。

我知道,要是任何同事哪裡不舒服,都會馬上通報天下,絕不隱瞞、死撐,這是大家承諾能辦到的。

My New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