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貘日

我是個相信神話的人。而有這樣一個最先從日本朋友口中聽來的民間傳說。

日本的小朋友幾乎都知道有一個神話猛獸,叫「貘 (Baku)」。具體從何時開始家喻戶曉無從考究,但按現有文獻來看,大概是 15 世紀左右的室町時代。

在檳城表演藝術中心 (penangpac) 工作的時候遇過一些遠嫁過來的日本媳婦,普遍上都有聽過,也會跟孩子分享「食夢貘」的故事。

古代人相信貘皮可以驅邪避禍,用它來製成被單或護身符,特別在夜晚睡覺時,防止惡靈侵害。但需要不斷獵殺又不見得是個好辦法,畢竟成本太高,便逐漸簡化成貘的畫像。將之貼在睡房裡,繡在枕頭上,就能同樣鎮壓不祥之物。

不祥的其實就是噩夢。

小朋友因為發噩夢不敢睡覺,日本的媽媽們就會教他們唸咒,重複「把噩夢交給貘」三次,噩夢就會被吃掉,就能安然入眠。要是半夜突然嚇醒,只要輕輕呼喚貘到來消滅噩夢,牠就會在黑暗中走入睡房,進入夢鄉,把可怕的事物都吞噬掉。

日本絕大部份怪奇悠謬的傳說其實都演變自古代的中國。古籍裡記載說貘長得一副殊形詭狀,集齊了熊身、象鼻、虎掌、犀耳、牛目等,簡直四不像。神在創造萬物的時候,只是將製作其它生物後餘下的部位隨便拼湊起來。

負面的說法就是神意興闌珊地產生了貘,不浪費剩下的零件,純粹環保。我倒選擇正面地認為,神把其牠獸類最優秀的部份都留起來,成全了獨一無二的貘。

很大部份的神話,都只是人們對於崇尚大自然和超能力而創作出來的文化形象。但貘卻是一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動物。

今天,所有單色的貘都生活在南美洲的叢林中,但有一個皮毛黑白相間的品種就在蘇門答臘和我們馬來半島的熱帶雨林間,只有大概 2500 隻,瀕臨絕種。

我 2014 年在 penangpac 向戲劇班的小朋友和父母們做了一個簡單的普查。大概 100 人當中有 80% 不曾聽過或沒有印象;有 40% 看了照片有模糊的概念,認為他們是吃螞蟻的。只有 10% 曾經在動物園看過,並不知道牠們幾乎是我們區域獨有的,就叫「馬來貘」。

馬來貘一般在彭亨州一帶,夜間出行採食植物。但天生近視,靠聽覺和嗅覺偵察環境,是比較馴良的動物,沒有太大攻擊性。因為高速公路穿越熱帶雨林,幾乎每隔一兩個月就會有一頭馬來貘被卡車撞死。

因此,我用盡人力資源,到檳城各處去見了風格迥異的文創設計師,講述與我們無關的神話傳說和現實雨林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哀歌,希望他們把馬來貘融入各自的創作中,引起人們的關注,從小朋友的認知開始。

只有被推戴為神話故事才有文化色彩,只有被敘述成民間傳說才能流芳百世。中國的貘是一種遠古的想像,而日本的貘是後來的臆測,都是遠離兩國人民現實中生活的東西,但靠創作很神奇地存活下來。

馬來西亞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大熔爐,享用著不同族群最優秀的特點,就像神話創作者筆下的貘一樣。馬來貘就在我們的土地上,我們卻對牠們所知不多。我們知道奔馳於非洲草原上的斑馬,知道憩息在四川桑樹上的大熊貓,卻不知道流落雨林邊緣隨時面對生命危險的馬來貘。

每年的 4 月 27 日是「世界貘日」,呼籲民眾重視並響應貘的保育。今天,不如上網去搜索一下,熟悉牠們的長相。或許世界有很多東西能讓我們學習,但我們也有很多值得世界和自己關注的事物。

My New Stories